砂卡噹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,
在2001年才改名為太魯閣族語的「sgadan」,
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,
步道口就在隧道口右側的百獅橋頭,
那天雖然早早就出發,
但還是在停車場磨了好一會兒才停好車。
聽說「砂卡礑步道」上的百獅橋,
橋欄上有—百隻各種不同造型 、用大理石雕琢的石獅子,
雖然沒有仔細的算是不是有一百隻,
但發現每一隻真的都造型不同,非常有意思XD
最初是日據時期,
日人為了開發立霧溪的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的一條道路,
步道的入口即砂卡礑溪與立霧溪會流處,
沿砂卡礑溪的河谷上會行經三個據點:檢查哨 、攔沙壩及終點三間屋,
不過那天我們一行人從老人到小baby都有,
因此最遠也只有轟轟走到1/5處就折返了 😛
砂卡礑溪發源於二子山和曉星山之間,
在步道入口處注入立霧溪,
是立霧溪支流中坡度最緩者,也是太魯閣族原住民的傳統領域,
因此在裡面會看到有幾處原住民擺設的攤子,
販售一些飲水和手工藝品,
特別問了一下,才知道他們原本在這山裡就有地,
只是變為國家公園後,政府有特別規劃保留地,
以利他們種些山蘇野菜以維持生活所需。
步道全程都是沿著砂卡噹溪的左岸行走,
地上的枕木和碎石路都是當年台電維修的施工道路,
因此都很平坦好走,
而且在岩壁下走也不會覺得熱,
偶爾轉彎處還會吹來一陣涼風非常舒服。
下方的砂卡噹溪有許多的大理石,
或大或小的和溪水常年相伴,
也因此溶解出碳酸鈣成份,
使得溪水都呈現淡綠色非常迷人,
並因溪中含沙量稀少,所以雨多時也不會混濁。
途中有處比較安全的戲水處,
下去探了探涼涼的溪水,
清澈的溪水和許多漂亮的大小石頭,
幸好其他的遊客也只是在那兒泡泡腳、拍照,
不管是不是地處國家公園,
到了任何的自然景點,都應有保護環境的心,
這顆地球已經被毀的滿目瘡痍了,
大自然美景都應該是被好好維護的。
由於腳程不快,
因此眾人也只走了約一點多公里的路,
或許將來能在這裡多排一些時間,
慢慢走到終點的三間屋,
這是一條充滿大自然美景、生態和歷史人文的步道,
走在這裡總有一種遺世之感,
彷彿可以藉以洗淨一身塵埃,
來到太魯閣,真的值得來這裡走走。
花蓮二天雖然不能算走的很多,
但是星期天回到台北一早醒來,
後腳跟的刺痛隨之而來~ 🙁